400年前,大明朝天启年间,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候,有一位老人,默默脱下了官袍。这是绣着精致白鹇鸟的青袍,代表他是五品官员。
他要用剩余的岁月,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:“编一部最全的唐诗,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!”
这个老先生的名字是——胡震亨。现在人可能很难理解,不就是编本唐诗么,很难吗?
事实是,在那个年代,真的好难。那时可没有这么多出版社、印刷厂、图书馆,没有百度、当当。你要找一首诗,说不定就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,还不一定能抄到。
那么,如果胡老先生偷懒,不编这本唐诗,会怎么样?答案是:后果很严重。
那时候,唐诗正在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在失传。据胡震亨估算,到他所处的年代,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。
李白有多少诗留下了下来?大概十分之一。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,估计有五千到一万首,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。
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,郑重托付给了族叔李阳冰,请他为自己编集子,以便流传后世。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,用心整理出了《草堂集》10卷,然后……失传了。
唐人记载说,李白的《大鹏赋》和《鸿猷文》特别伟大,让上一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汗颜。
今天,《大鹏赋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,但《鸿猷文》呢?对不起,没有了,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。
再说杜甫。这个同样伟大的诗人,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,而他活了多少岁呢?只有58岁。
还有“初唐四杰”里坐第一把交椅的王勃,没错就是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的那个,他的集子艰难地流传了几百年,终于在明代彻底湮灭。
直到明朝都快亡了,人们才从别的图书里找到一些王勃的诗文,让我们感受他的风采。
在当时,号称最全、最完整的一本唐诗,叫做《唐诗记》。胡震亨找到这套书,只翻开第一卷就怒了:“开篇就把人家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给记漏了,这也号称是最全的唐诗吗?”
1625年,老胡挽起袖子,干了起来。
十年过去了,胡震亨完成了著作。这部巨著,被取名为《唐音统签》。
这部超级大书有一千零三十三卷,按天干之数分为十签,不但有当时最完整的唐诗,还有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、传记史料。
至此,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?还没呢。
第二位猛人登场了,他的名字叫做钱谦益。
钱谦益下决心要编一本全唐诗,轰轰烈烈地搞了很多年,估计已编到了数百卷的规模,却天不假年,没能完成。
他的遗稿遭际很惨。七零八落,今天丢一卷,明天丢一卷,逐渐亡佚过半,眼看就要丢光了。
幸亏另一个猛人出现了,他的名字叫季振宜。季振宜发现了钱谦益的残稿,重新开始全唐诗的编辑工作。
又十年过去了,他终于又编出了一部宏伟的唐诗集,共七百十七卷,每年仅诗人的小传就要写两百篇。
在书稿编成的第二年,季振宜就病倒了,很快撒手人寰。
现在,胡震亨、钱谦益、季振宜,三位猛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庞大的书稿,只差最后一项工作——把它们合并起来,修补完善,成为理想中的《全唐诗》。
第四个猛人于是出场了。他就是康熙皇帝。他酷爱唐诗,他把自己收藏的所有的全唐诗拿出来,加上胡震亨的《唐音统签》,要编出一本《全唐诗》。
选谁去修书印书呢?康熙皇帝选定了一个人——江宁织造曹寅,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。
公元1705年,在胡震亨编全唐诗整整80年后,曹寅督率十位翰林官,在扬州开局修书,编纂《全唐诗》。
仅仅一年后,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工作,把《全唐诗》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。
面对这部中国所有大一统王朝中唯一的断代诗歌总集,康熙很激动。他亲自给这部书写下了序言:
“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,凡二千二百余人,厘为九百卷。”“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,咸采荟萃于一编之内,亦可云大备矣!”
因为他们,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、夜泊牛渚、暮投石壕、晓汲清湘;看他们漫卷诗书、永忆江湖、哭呼昭王、笑问客来。这是何等的享受,又是何等的幸运!
(据《你我皆凡人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摘自羊城晚报。)